巴方寺:吴哥古城的铜塔

巴方寺是一座象征须弥山的山寺,须弥山则是湿婆的庙宇。这座寺庙最初被称作“Tri Phuon Jonamani”,后来“Phu Wun”这个名字变成了“Phuon”,“Phuon”的意思是“三界的统治者”。寺庙前面朝东,有一条200米x2.50米的长桥,有547根圆柱均匀排列。这座桥被建造来象征从人间到天堂的道路。桥的左侧是一个37米x28米的池塘,装饰着砂岩台阶。

巴方寺是一座巨大的金字塔,高35米,分为三层,由国王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(Udayadityavarman II)于11世纪建造,其顶层供奉着林伽。曾参与修复过寺庙或在某些部分长期修复过的大专家都一致同意,建造寺庙所使用的工程一开始就存在缺陷。在吴哥考古遗址的修复历史上,巴方寺曾被多次修复。最近一次大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,此后停工数年,于1995年恢复,又进行了长达14年的施工。

除了山墙和楣梁,浮雕总是以不同的故事呈现在单独的框架中,有的描绘了我们熟悉的童话场景,而有的则描绘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。但通常他们会发现一些奇怪的图像,很难理解雕塑家想要传达什么。

随着16世纪印度教影响的减弱,巴方寺最初供奉湿婆神的用途被放弃,完全转变为佛教寺庙。当时,无数石材从西侧二层被拆卸而下,用于建造一座长60米的涅槃佛像。这也是巴方寺经历大规模重建的时期。如此大规模地改造原有建筑以迎合新的宗教信仰,在吴哥窟南部的巴肯寺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。

作者:研究培训交流部 摄影:Chea Vannak  来源:https://apsaraauthority.gov.kh/